2015年05月27日 來源:來賓日報 作者:藍春青 藍夢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小蠶蟲拓寬致富路

  ——忻城縣大力推行“小蠶共育”側記

  “現在有了小蠶共育,我們養蠶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避免大小蠶蟲交叉感染,出繭快,效益好。”5月20日,忻城縣紅渡鎮西江村板客屯蠶農藍海一邊抬著兩筐剛買回來的三齡蠶蟲,一邊笑著對筆者說,“今年我家已賣了3批蠶繭,收入1萬多元。”

  紅渡鎮是忻城縣最大的桑蠶主產區,目前,全鎮已建起18家小蠶共育室,由養蠶大戶自發組織建廠,采取工廠化、集約化養育小蠶,養到3齡后再出售給村民飼養,極大地縮短了養蠶工期。“按傳統方法育小蠶,一年最多能養8批,現在采取小蠶共育技術,一年至少能養11批,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談及小蠶共育的好處,西江村川榮小蠶共育場老板林海鳳如是說,一年她光育小蠶就有10萬元的收入,還解決了5名農民的就業問題。

  近年來,忻城縣著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傳統優勢產業桑蠶業作為“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抓緊抓實,不斷出臺優惠政策,重視指導蠶農科學養蠶,還積極鼓勵農戶開辦“小蠶共育室”,為農民開辟一條發家致富新路子。據了解,今年全縣共有110家“小蠶共育室”,年可培育小蠶60多萬張,覆蓋率達85%以上,有效解決蠶農養小蠶難的問題。

  “小蠶共育室集中飼養小蠶,除了能縮短時間、減少病蟲害外,蠶繭質量也明顯得到提高,極大調動了蠶農養蠶的積極性。”該縣農業局蠶業站負責人介紹說。

  “小蠶和大蠶共養,不好管理,容易生膿病。”藍海深有感觸地說,一家人辛辛苦苦把蠶養大,眼看馬上就可以收獲,突發一場膿病,蠶蟲無力上架吐絲,所有努力全部白費,真讓人欲哭無淚。

  農民要致富,光靠勤勞不行,還得懂技術。為了解決蠶農的養蠶技術問題,該縣在每個行政村都建立桑蠶生產培訓中心,加強養蠶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科學養蠶技術。

  如今,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許多農戶每年光靠養蠶就有三四萬元收入,加上桑園套種、小蠶共育、桑枝食用菌、蠶沙等收入,蠶農總收入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住上了新樓房,買起了小轎車,實現了致富夢。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spring
分享
首頁
男人女人做性全过程视频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