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蟲拓寬致富路
——忻城縣大力推行“小蠶共育”側記
“現在有了小蠶共育,我們養蠶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避免大小蠶蟲交叉感染,出繭快,效益好。”5月20日,忻城縣紅渡鎮西江村板客屯蠶農藍海一邊抬著兩筐剛買回來的三齡蠶蟲,一邊笑著對筆者說,“今年我家已賣了3批蠶繭,收入1萬多元。”
紅渡鎮是忻城縣最大的桑蠶主產區,目前,全鎮已建起18家小蠶共育室,由養蠶大戶自發組織建廠,采取工廠化、集約化養育小蠶,養到3齡后再出售給村民飼養,極大地縮短了養蠶工期。“按傳統方法育小蠶,一年最多能養8批,現在采取小蠶共育技術,一年至少能養11批,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談及小蠶共育的好處,西江村川榮小蠶共育場老板林海鳳如是說,一年她光育小蠶就有10萬元的收入,還解決了5名農民的就業問題。
近年來,忻城縣著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傳統優勢產業桑蠶業作為“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抓緊抓實,不斷出臺優惠政策,重視指導蠶農科學養蠶,還積極鼓勵農戶開辦“小蠶共育室”,為農民開辟一條發家致富新路子。據了解,今年全縣共有110家“小蠶共育室”,年可培育小蠶60多萬張,覆蓋率達85%以上,有效解決蠶農養小蠶難的問題。
“小蠶共育室集中飼養小蠶,除了能縮短時間、減少病蟲害外,蠶繭質量也明顯得到提高,極大調動了蠶農養蠶的積極性。”該縣農業局蠶業站負責人介紹說。
“小蠶和大蠶共養,不好管理,容易生膿病。”藍海深有感觸地說,一家人辛辛苦苦把蠶養大,眼看馬上就可以收獲,突發一場膿病,蠶蟲無力上架吐絲,所有努力全部白費,真讓人欲哭無淚。
農民要致富,光靠勤勞不行,還得懂技術。為了解決蠶農的養蠶技術問題,該縣在每個行政村都建立桑蠶生產培訓中心,加強養蠶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科學養蠶技術。
如今,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許多農戶每年光靠養蠶就有三四萬元收入,加上桑園套種、小蠶共育、桑枝食用菌、蠶沙等收入,蠶農總收入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住上了新樓房,買起了小轎車,實現了致富夢。
相關閱讀xiang guan yue du
[忻城縣]實施“旅游活縣”發展戰略掃描
如今,在忻城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漂亮的薰衣草莊園,園內紫色的花海、精致的木屋、旋轉的風車和絡繹不絕的游人都融入山水中,給芝州大地增添了無限光彩! 詳細】
忻城縣遂意鄉
遂意鄉位于忻城縣西南部,距縣城39公里,東南接古蓬鎮,西南接北更鄉,東北接紅渡鎮,西北接馬山縣金釵鎮;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鄉,屬革命老區鄉。全鄉轄12個村民委,26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074戶,總人口24151人。全鄉總面積1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980畝,其中 【詳細】
忻城縣北更鄉
北更鄉位于忻城縣的南部,距縣城42公里,東與古蓬鎮板內村交界,西與馬山縣加芳鄉古達村毗鄰,南與上林縣塘紅鄉弄陳村接壤,北與遂意鄉板桐村相連。全鄉總面積194.46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積占92%;耕地面積23479畝,其中水田250畝,旱地22876.5畝,人均耕地0.76畝。沒有河 【詳細】